名称:山药

拉 丁 名
Dioscotea opposita Thunb.

植物形态
缠绕草质藤本。块茎长圆柱形,垂直生长,长可达1米多,断面干时白色。茎通常带紫红色,右旋,无毛。单叶,在茎下部的互生,中部以上的对生,很少3叶轮生;叶片变异大,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,长3-9(-16)厘米,宽2-7(-14)厘米,顶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、宽心形或近截形,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,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,侧裂片耳状,圆形、近方形至长圆形;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,基部深心形。叶腋内常有珠芽。雌雄异株。
药用部位
与鉴别:
干燥根茎;毛山药 本品略呈圆柱形,弯曲而稍扁,长15~30cm,直径1.5~6cm。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,有纵沟、纵皱纹及须根痕,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。体重,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白色,粉性。气微,味淡、微酸,嚼之发黏。 山药片 为不规则的厚片,皱缩不平,切面白色或黄白色,质坚脆,粉性。气微,味淡、微酸。 光山药 呈圆柱形,两端平齐,长9~18cm,直径1.5~3cm。表面光滑,白色或黄白色。
功效:

种植时间

3月

花期

6-9月

种植注意事项

薯蓣是短日照、喜温作物。苗期生长最适温度15-20℃。生长盛期最适温度25-28℃,20℃以下生长缓慢。适宜生长在疏松、肥沃、土层深厚的土壤中,但扁形种和块状种在土层较浅、较黏重的土壤中也可生长。薯蓣比较耐旱,但不耐涝,不宜种在地下水位太浅或过分潮湿的土壤中。砂质土和壤土含水量以18%左右为宜。

整地

薯蓣应实行2-3年轮作。整地除施肥后耕翻外,主要是开挖供块茎向下伸长的疏松沟,一般沟深1米以上,沟宽20-25厘米,沟间距80-100厘米。人工开沟比较费时,一般在冬前进行,开沟后回填土时,注意不要打乱土层顺序。用专门的开沟机功效高,可在播前一个月进行。

栽植

一般要求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9-10℃后,即可定植。在中国蜀南及两广地区可在3月定植,四川在3月下旬至4月,华北地区4月中、下旬定植,东北5月上旬定植。定植方法是用锄头开沟8-10厘米,将种薯纵向平放在沟中,以芽嘴为准,均匀铺开,播种密度一般3.75-4.5株/m2,株距25-30厘米,行距就是沟间距。播前,在已开沟的正上方,挖深度10厘米左右的播种沟,按株距将种块顺垄平放沟中,种块上端朝同一方向,排好种后,覆土,拍平。

管理

1.整枝搭架:薯蓣是攀缘植物,苗高30厘米前,必须搭架,架高1.5-1.7厘米,架材入土深20-30厘米。常搭成人字架或四角架。种块发芽时,一般可伸出1条主茎,但有时也可伸出2条以上,相应会产生2-3个块茎,相互争夺养分,使每个块茎又细又小,影响优质生产,应在出苗后,立即拔除多余的茎蔓,只留1个粗壮的主茎。有的品种侧枝过多,中后期要适当摘去下部侧枝,以及主茎与侧枝的顶头。零余子大量形成,影响块茎生长,一般可控制在0.15-0.225kg/m2

2.施肥:薯蓣需肥量大,每生产1000千克块茎,约需吸收纯氮4.32千克、五氧化二磷1.07千克、氧化钾5.38千克。薯蓣忌氯,不宜用氯化钾,强调重施有机肥。进入茎叶和块茎的旺盛生长期,要重追1次肥。每平方米施氮、磷、钾复合肥0.04千克左右,并浇水。

3.灌水:前期只要表土5厘米以下湿润就不必浇水。一般在苗1米左右浇头水;相隔20天左右,进入枝叶生长盛期,再浇二水,前2次水要浅浇,切忌大水漫灌。二水后1个月左右,进入块茎迅速膨大期,若土壤干旱要大水浇透。秋季,注意排水防涝。

采收

10月下旬至11月,茎叶全部枯萎时,开始收获块茎。块茎贮藏主要是保温防冻,适宜温度为2-4℃,相对湿度80-85%。可堆藏、埋藏或窖藏等。在温暖的中国南方和长江流域,可随收随上市。零余子必须成熟收获。

园区简介   |   
地址: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德胜东路   电话:0757-22328763   ©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-药用植物园版权所有